编者按: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回望蘑菇视频手机版这五年,全校师生齐心协力、不懈奋斗,书写了砥砺突破、跨越发展的奋斗答卷。发展规划与质量评估处、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推出“‘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系列专题报道,聚焦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学科科研、师资建设、校园发展、智慧赋能及国际合作等核心领域,以翔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全景式展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历程,激励大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凝聚力量,以更昂扬的奋进姿态、更务实的担当作为,续写学校新篇章。
五年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以博士立项单位建设为契机,在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学科建设取得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多项指标位于省属高校前列,特别是学校作为芜湖市首批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单位,坚持以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资源赋能地方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博士立项单位建设有成效,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学校出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方案》等文件,成立建设领导组、申报领导组、专项工作组和申博专班,全力以赴统筹推进申请新增博士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工作。目前学校各项申博指标建设成效明显,重点培育学科已全面达到相关学科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条件,且在服务地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特色鲜明、优势显著。
五年来,学科综合水平在博士立项单位建设引领下得到显著提升,生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机械工程、化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省高峰培育学科计划,车辆工程、纺织材料学科入选省特色学科,从层级到数量,从科学创新能力到学科服务产业水平,均位居省属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不断加大立项建设博士授予单位和学科建设力度,健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引进与培养制度。学校学科队伍年龄、职称和学历等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学校现有高层次人才39人次,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41个、省级教学科研人才称号获得者140余人次。学校聘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聘请行业龙头企业高管、技术领军人才等500余人担任合作导师和产业教授。与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省内外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兼职博导人数达到41人。

(学科学位建设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学位授权点建设有亮点,学科布局逐步优化
五年来,学校主动作为,在培养支撑地方产业发展人才方面持续发力,系统推进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与建设,学位授权点量质齐升。
学校增列应用经济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列工商管理、国际商务、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目前,学校共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5个,涵盖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交叉学科等9个学科门类。面向地方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备案设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工程、绿色食品加工与安全工程、信息安全与数字经济、仿生与人形机器人、柔性功能电子器件与系统、公共安全与涉外法治等9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规模位居全省高校首位。组织金融、社会工作、体育、翻译、软件工程、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系统科学、电气工程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先后参加教育部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工作,且全部顺利通过。

(学科学位建设工作推进会)
学科评估成绩有突破,学科声誉逐步扩大
学校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B+,3个学科进入C档;此外,1个专业硕士类别在相应领域全国水平评估中,获得C+(全国前45%-55%)。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点水平评估结果在数量和层级上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反映了我校学科学位建设水平呈整体上升态势。
五年来,学校ESI全球前1%学科数量从无到有,目前,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总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且相关数据显示排名提升态势良好。从整体来看,学校整体的ESI排名稳步提升,2025年数据显示,学校整体位次上升幅度居省属同类高校首位。我校设计学、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学科先后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榜单。

(学校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支撑服务产业能力有提升,优势动能逐步释放
学校坚持学科支撑服务产业的建设思路,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和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首位产业,支撑汽车产业由传统机电产品向现代科技产品转型,支撑绿色产业发展并助力传统产业绿色高效转型,在服务汽车“新四化”战略和“双碳”战略方面、赋能制造强省强基筑势方面,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奇瑞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业在发展历程中,与学校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学校与奇瑞共建未来汽车技术研究院,联合长信科技、爱瑞特、中车等龙头企业,共建触控显示材料与器件等9个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学科支撑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和社会认可。
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36项,获批安徽省重大专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40项,签订产学研项目350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00余件;2025年首次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建有44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2023年联合奇瑞获奖项目在纯电动汽车铝基框架车身高效绿色制造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微纳工艺实验室揭牌)
人才培养模式有创新,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学校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核心,总结成就经验、分析发展形势、明确思路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21-2025)》《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科学位点内涵发展、推进导师队伍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风建设、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筑牢改革根基。在导师队伍建设上,严格按“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动态管理、保证质量”原则开展选聘与招生资格审核,建立校院两级多元培训机制,通过培训会、“四有导师”在线研修等形式提升导师能力。在培养模式创新上,学校以企业发展需求和技术问题为导向,以校企创新资源为依托,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四题”工作(企业出题、学院审题、学生选题、联合解题),与奇瑞、海螺、长信等473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产业出题-高校解题-成果产出”的闭环培养机制。与奇瑞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奇瑞学院),聚焦于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选出58名研究生进驻奇瑞各研发岗位参与课题研究,开展人才共育。2024年,蘑菇视频手机版卓越工程师学院获批为安徽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学校联合奇瑞、埃夫特等头部企业联合申报52个校企合作项目,被教育部遴选为安徽省高等研究院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项目,获教育部直接下达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人才培养成效被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和《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推介。

(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五年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累计输送了2086名研究生,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位居省内前列。学校获安徽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共14项,新增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共6个,获批省级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共225项。研究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类竞赛奖项逐年增加,累计1797项,其中获国家级A类赛事各类奖项40余项(含特等奖2项)。研究生在SCI、SSCI、EI、CSSCI、CSCD等索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7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481项。获批省级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225项。

(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部分获奖证书)

(专硕“四题”部分研究成果)
(文/图:研究生部;编辑:范夏勋;预审:查桂义;审核:王勇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