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道,推动落实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工作,外国语学院联合人工智能学院开展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共建,首场专题讲座。于9月26日,由外国语学院联合人工智能学院共同策划的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共建系列活动首站,在蚌埠第二中学忠诚楼报告厅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人工智能为专题内容,特邀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赵转哲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蚌埠二中教科室副主任李克中主持讲座,两场讲座共1300多名师生现场参与,活动反响热烈,为系列课程共建奠定良好开端。
作为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共建的首次尝试,讲座聚焦“人工智能发展与未来应用”,旨在通过高校优质学术资源赋能中学科学教育,帮助中学生搭建AI知识框架、激发科技探索兴趣。讲座伊始,赵转哲教授以“从‘机器能否思考’到‘智能如何改变世界’”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鲜活案例,带领师生追溯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他系统梳理了AI领域的关键里程碑: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到20世纪70-80年代“专家系统”的出现,推动AI技术首次走向商业化落地,在医疗、工业等领域初显价值;再到21 世纪初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以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ChatGPT和DeepSeek掀起生成式AI热潮为代表,展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式发展。
为让抽象的技术原理更易理解,赵教授结合历史影像资料、技术原理动态拆解图,以及AI在教育、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分析。例如,通过对比早期AI与现代生成式AI的功能差异,直观呈现技术迭代的核心逻辑;结合校园场景中AI辅助教学、智能考勤等案例,让学生感知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整场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趣味性,不仅为学生们搭建了系统的AI知识框架,更通过互动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思考“AI如何影响未来职业选择”“青少年应如何应对智能时代挑战”等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与跨学科思维。
讲座尾声,赵转哲教授特别强调:“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既需要持续的技术突破,更离不开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今天我们梳理AI发展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让同学们学会以更长远的视角看待智能技术,未来能以跨学科思维参与到AI创新中,让技术真正服务人类、推动社会进步。” 这一观点生动体现了本次活动的课程思政初衷。
据悉,本次AI专题讲座是外国语学院联合人工智能等学院持续推进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共建的首场活动。未来,将继续围绕语言智能、智能建造、智能穿戴、AI+人文、AI+外语等跨学科主题,开发系列课程资源,通过专家讲座、师生研学、实践项目等形式,持续为中学教育注入高校优质资源,助力构建衔接有序、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蚌埠二中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与蘑菇视频手机版深化合作,共同为学生搭建“从中学到大学”的成长桥梁,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文:李克中、赵转哲;图:季宝玲; 审核:董金权、李新国)